
從新創圈悲劇談自我覺察的重要:認識特殊情緒,避免衝動行為
案件引言
近期台灣新創圈發生一起震驚社會的悲劇事件:台北某科技新創公司的創辦人竟在辦公室持刀殺害了公司的技術長。據報導,兩人長期不和,技術長在離職前夕於公司群組發表了一篇長文,透露自己長期受到羞辱與職場霸凌,創辦人不滿這篇公開的「告別文」,情緒失控下竟做出極端暴力行為,最終釀成無可挽回的傷害。這起事件令人震驚與惋惜,也引發一個沉重的問題:我們該如何覺察自己的情緒,避免類似的衝動悲劇再次發生?
自我覺察的重要性
什麼是自我覺察? 自我覺察指的是對自己的內在狀態、情緒變化以及想法有所察覺和理解的能力。簡單來說,就是隨時留意自己的心情和反應,就像在心裡裝了一面鏡子,能夠照見自己當下的情緒狀態。例如,你能夠意識到「我現在很生氣」,或注意到自己心跳加速、手心出汗,了解到這可能是緊張或焦慮的跡象。自我覺察並不要求情緒立刻消失,而是先認出情緒的存在和強度,明白「我在經歷什麼情緒」。
為什麼我們需要認識自己的情緒? 因為情緒就像我們內心的氣象報告,影響著我們的判斷和行為。如果能及時察覺情緒,我們就有機會在情緒失控前做出調整。例如,當我們意識到自己正在憤怒,我們可以選擇先深呼吸或暫時冷靜,而不是立刻採取可能後悔的行動。相反地,如果缺乏自我覺察,情緒在我們不知不覺中悄悄累積,我們可能突然在某一刻被情緒「接管」。當我們無法察覺自己正在累積負面情緒時,後果可能像壓力鍋爆炸一樣可怕——平日隱忍的情緒終於爆發,導致我們做出衝動或極端的舉動。很多人事後回想會說:「我當時壓根沒意識到自己那麼生氣。」這正是缺乏覺察的結果。我們需要自我覺察,才能在情緒還在可控範圍時採取行動,避免讓一時衝動造成終身遺憾。
特殊情緒的識別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情緒不僅有喜怒哀樂這些明顯的感受,還有一些特殊情緒往往容易被忽視或壓抑。所謂「特殊情緒」,指的是那些不那麼明顯,但持續存在內心深處、影響我們行為的情緒。常見的例子包括:
- 被忽視的憤怒:有時候我們心中其實很生氣,卻告訴自己「沒事,我不在乎」。例如在工作場合,主管多次無理指責你,你表面強裝鎮定,內心的怒火卻一點點被忽視地累積起來。長期下來,被壓抑的憤怒可能在某個引爆點突然爆發,使我們對一件小事失控地大發脾氣,甚至做出過激的舉動。
- 隱藏的焦慮:很多人習慣把擔心和不安藏在心裡,表面上故作堅強。比如你對未來的經濟狀況感到焦慮,夜裡常常失眠,但白天仍勉強自己「別想太多」。這種隱藏的焦慮可能導致身體緊繃、心神不寧,讓人變得易怒或疲憊,影響日常生活表現。長期的焦慮若未被正視,可能引發恐慌發作或讓我們在壓力下做出不理性的決定。
- 長期壓抑的委屈:當一個人長期感到被誤解或不被重視,心中會累積一種委屈和怨懟。如果這種委屈一直沒有表達出口,它不會消失,反而會暗中改變我們看待世界和他人的方式。比如在感情關係中,長年承受著對方的忽略卻不敢表達不滿,終有一天可能因一件小爭執就情緒潰堤,說出許多傷人的話甚至毅然決然地結束關係。這些反應看似突然激烈,其實是多年委屈累積的結果。
這些特殊情緒如何影響我們的行為? 它們就像我們內心埋藏的地雷,平時看不見,但一旦被踩到,就會引發巨大反應。被忽視的憤怒可能讓人忽然失去理智地爆發,隱藏的焦慮可能讓人頻頻逃避重要決策,壓抑的委屈則可能在關鍵時刻瓦解我們對他人的信任。一個人在長期累積負面情緒後,行為往往會失去平衡:要么過度激烈,要么消極退縮。就像此次新創公司悲劇中的創辦人,或許他長久以來也積累了對技術長的不滿與怒火,最終在情緒失控時釀成大禍。如果我們能及早識別自己內心的這些特殊情緒,其實就有機會提早化解矛盾、釋放壓力,不讓自己走到極端的一步。
從自我覺察到行動
了解自己的情緒只是第一步,接下來更重要的是在察覺情緒後做出適當的行動來管理情緒,防止事情惡化。當你發現自己陷入強烈的情緒時,可以嘗試以下幾種處理方式:
- 停下來,暫時脫離現場:當情緒在瞬間被點燃時,先不要急著做出反應或決定。給自己一點時間和空間離開讓你情緒高漲的情境。例如,跟他人爭執時先暫停對話,深呼吸幾下,或者走到室外呼吸新鮮空氣。這種短暫的退出可以防止我們在氣頭上說出傷人的話或做出衝動的事。
- 面對並表達情緒:找到安全的方式來抒發你此刻的感受,而不是硬生生地把情緒壓回去。你可以試著對自己承認:「我現在真的很生氣/難過/害怕。」必要時,可以把情緒寫在紙上或手機備忘錄裡,或者找一位信任的朋友傾訴。透過語言或文字把情緒表達出來,有助於釐清情緒從何而來,也讓我們感覺不那麼孤單無助。
- 冷靜後理性思考:待情緒最強烈的高峰過去後,再來處理引發情緒的問題。這時候你的理智頭腦比較能發揮作用,可以試著想想:「是什麼事情引發我的情緒?我可以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如果是人際衝突,冷靜下來後再與對方溝通,表達你的感受與想法,同時也聆聽對方的觀點。冷靜時的對話往往比情緒激動時有效得多。另外,也可以運用問題解決的方式,列出可能的解決方案,評估其中的利弊。透過理性思考,我們將情緒轉化為行動的動力,而不是讓情緒操控我們的行為。
有時候,光靠自己的力量處理情緒仍然覺得困難,這並不丟人。那麼,什麼時候應該尋求專業協助呢? 當你發現以下情況時,尋求心理專業人員(諮商心理師、臨床心理師或精神科醫師)的協助可能是明智的選擇:
- 情緒長期失控或影響生活:如果你經常陷入憤怒、悲傷或焦慮的漩渦,並且這些情緒已經持續一段時間影響到你的睡眠、食慾、人際關係或工作學業表現,表示你可能需要外界的幫助來走出這種惡性循環。
- 有衝動傷害自己或他人的念頭:一旦出現想要自殘、自殺的念頭,或是想要暴力傷害他人的衝動,都屬於紅色警戒訊號,表示你的內心壓力已經超出負荷。此時務必立即尋求專業協助,讓專業人士來保護你的安全、協助你度過危機。
- 身邊的人也發現你狀況不對勁:有時候旁觀者清,如果親友多次反映「你最近是不是壓力太大、情緒不穩定,要不要找人聊聊」,請不要忽視他們的擔憂。身邊人的關心可以是一面鏡子,反映出我們可能尚未覺察到的問題。如果連周圍的人都感受到你的狀況異常,那就是值得重視的訊號。
勇於尋求協助其實是負責任的表現——對自己的人生負責,也對關心你的人負責。專業的心理協助可以提供一個安全、保密的空間,讓你暢所欲言地表達內心的壓力和情緒。透過專業人員的引導,你可以學習更多情緒調節的方法,找到問題的根源,甚至發掘之前沒注意到的內在情結。當情緒巨浪來襲時,有專業人士相伴,你不用孤軍奮戰。
結論與行動建議
每個人都難免會遇上情緒風暴的時候,我們無法避免所有讓人生氣或難過的事情發生,但我們可以學會更好地與自己的情緒相處。自我覺察正是這條路上的明燈:透過培養對情緒的敏銳度,我們才能及早發現內心的「天氣變化」,提早拿傘或避雨,免得讓小雨演變成毀滅性的颱風。在閱讀這篇文章的此刻,不妨靜下心來問問自己:我的內心最近天氣如何? 是否有哪種情緒一直反覆出現,或者有什麼感受被我壓抑在心底許久了?試著給自己的情緒一點關注,如同關心朋友一樣去關心自己的感受。你可能會發現,光是承認「是的,我最近壓力很大,總覺得委屈」,心裡就已經舒緩了不少。
最後,我們想鼓勵每一位讀者勇敢面對內在的困境,因為逃避和隱忍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反而可能讓問題變得更複雜。如果你在自我覺察和情緒調節的過程中,發現自己仍然感到迷惘或無力,我們歡迎你前來 特殊情緒心理諮商所 尋求協助。我們的專業團隊深刻理解各種「特殊情緒」背後的辛酸與掙扎,致力於提供一個讓你放心傾訴和探索自我的安全空間。我們將協助你一步步提升自我覺察,學習更健康的情緒管理方法,並一起找出生活中令你困擾的症結。透過專業的心理諮商,你將有機會更深入地了解自己,逐漸重拾內心的平衡與力量,讓情緒不再主宰你的人生。希望透過自我覺察和適當的協助,每個人都能把悲劇的可能性降到最低,擁有更平和充實的生活品質。
記住,情緒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對情緒的無知與忽視。從今天開始,試著做自己情緒的觀察者和照顧者吧!當我們願意傾聽內心的聲音,學會覺察並接納自己的種種情緒時,衝動與失控就有機會被轉化為理解與成長。我們真心希望,每個人在情緒的道路上都能少走一些冤枉路,多一份自我理解,遠離那些令人遺憾的衝動行為,朝著更健康快樂的人生邁進。
Learn More
妳不必一直堅強:看見女性情緒勞動背後的真實需求
在台灣的社會裡,女性經常扮演著溫柔、體貼與照顧他人的角色,無論是在家庭、職場或人際關係中,都被期待要懂得「察言觀色」、維持和諧氣氛、安撫他人情緒。這種看不見的工作,我們稱之為「情緒勞動」(emotional labor)。
妳是否曾經經歷這些情境?明明很疲累卻還要微笑面對家人;職場上明明受了委屈卻仍要壓抑情緒,避免被標籤為情緒化或不專業。這些日積月累的情緒勞動,無形中耗損了許多女性的心理健康,造成了焦慮、憂鬱、疲勞甚至失去自我的感受。
然而,社會刻板印象又往往讓妳誤以為,「堅強」就是把情緒藏起來。但事實是:壓抑情緒並不是真正的強大,懂得察覺並面對自己的情緒需求,才能走向內在真正的平衡與力量。
妳的情緒,需要一個被看見、被理解與被接納的空間。
「特殊情緒心理諮商所」深刻了解女性所承受的情緒勞動與社會期待。我們致力提供溫暖、安全與專業的心理諮商服務,幫助妳從繁重的情緒勞動中解放,找回妳內在真正的聲音,陪伴妳建立更自在、更真實的自己。
妳值得擁有更自在的生活,不必再一個人默默承擔。讓我們一起,走向情緒自由的旅程。
特殊情緒心理諮商所,永遠陪伴每一個想要看見自己的妳。
Learn More
週末,留一段時間給自己 —— 新增 週六上午10點至下午6點 服務時段
給總是忙碌的您:
上班族|加班趕專案,下班只剩疲憊
學生族|課業社團兩頭燒,壓力無處釋放
───
我們聽見了您的需求,
自3月1日起,新增 週六上午10點至下午6點 服務時段,
讓您不必請假、不必趕時間,
在週末的安靜時光裡,
與專業心理師一起梳理情緒,找回內心的平衡。
───
🕰️ 調整後營業時間
週一至週五|13:00-21:00
週六|10:00-18:00
(週日公休,維持預約彈性調整制)
───
為什麼選擇週末諮商?
✅ 不用擔心請假影響工作或課業
✅ 週末心情放鬆,更適合深度對話
✅ 專屬時段,避開平日匆忙感
🌐 線上登記|https://uepsy.com/index.php/reservation/
📍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復興南路一段380號3樓
───
讓週末,成為療癒自己的開始
無論是工作壓力、學業焦慮,
還是人際關係的困惑,
我們都在這裡,陪您一起面對。
Learn More
「找對人,比什麼都重要」——我們的安心更換政策
在心理諮商的過程中,找到能與你契合的心理師是最關鍵的一步。有鑒於每個人的需求與期待都不盡相同,我們推出「安心更換政策」:
▍政策內容
- 初次諮商優惠:NT$1999
- 只要是第一次體驗,我們都提供 NT$1999 的諮商優惠。
- 讓你以更親民的價格,先感受專業且溫暖的諮商氛圍。
- 初談優惠不包含特約心理師及多人諮商
- 保留初次優惠,媒合更合適的心理師
- 如果第一次沒有遇到合適的心理師,你可以選擇更換,最多可更換兩次。
- 更換後的「初次」諮商費用依然是 NT$1999,不會增加任何額外費用。
- 我們相信只有在你感到安心與信任的狀態下,諮商才能真正發揮效果。
- 後續諮商費用:依諮商師正常費用收費
- 當你與理想的心理師順利配對後,後續的諮商費用統一為心理師原諮商費。
- 讓你在確定關係穩定、目標明確後,持續進行更深入的心理工作。
▍為什麼要這麼做?
- 你的感受是第一順位:每個人對心理師的風格、專業領域或互動方式都可能有不同偏好。讓你有彈性調整,才能避免在起步階段就因不合而中斷。
- 珍惜你的嘗試與信任:我們深知初次踏入心理諮商室的勇氣和期待,唯有給予多一次機會,你才能真正「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同路人。
- 承諾更穩定、更長期的支持:當你與對的心理師建立好互信基礎,才能夠在後續的諮商歷程中得到更深刻的成長和改變。
特殊情緒,找到愛自己的途徑,歡迎您 線上填寫需求單,來跟我們談談你的特殊情緒。
Learn More
系列課程:當母愛變成負擔—如何從她的愛中自由?
💭 你是否曾有這樣的感受?
- 「媽媽總是希望我按照她的方式生活,讓我有點喘不過氣…」
- 「我總是努力表現得更好,只為了讓媽媽滿意。」
- 「有時候,我好像失去了真正的自己…」
💡 課程簡介
本課程將透過心理學大師溫尼考特(Winnicott)與佛洛姆(Fromm)的理論,引領你探索與母親之間複雜且深刻的關係,學習重新理解自己的成長經驗,並以安全且溫柔的方式,與內心的「母親」對話。透過講師的講解、彼此的對話、討論與反思,去靠近那些不敢想、不願想、不記得的生命經驗,活出更自在、更真實的自己!
💡 課程主題
第一堂:我敢向媽媽表達慾望嗎?
你的需求是「自己的」,還是「媽媽期望的」?我們將一起探索,母親對自己慾望的影響。
第二堂:曾經美好的媽媽,怎麼不一樣了?
媽媽曾是我們心中的完美象徵,為什麼現在卻讓我們感到失望?我們將一起理解母親是如何在心中從理想到現實,學會接納她的不完美。
第三堂:被看見的經驗
我是怎麼被媽媽「看見」或「忽略」的?我在媽媽眼中,是怎麼樣的?一起探討母親的角色,如何影響了我對自己的認知。
第四堂:媽媽可不可以愛原來的我?
為了迎合媽媽的期待,我變成了她想要的樣子。那個真正的自己,是否還能被愛?
第五堂:獨處的能力決定了愛的能力
離開媽媽的我,還能愛嗎?害怕與媽媽分離,是否也難以建立真正的親密關係?我們將討論,為什麼能夠獨處,反而讓你更有能力去愛?
第六堂:愛是一種主動給予的行為
愛是犧牲還是交換?在媽媽教會的愛恨之中,學會健康地愛自己與他人,並找到屬於自己的熱情。
🌿 這堂課適合誰?
- 總是希望滿足媽媽的期待,卻感到壓力的人
- 想要知道自己是如何受母親影響的人
- 想釋放與母親關係中的情感糾結,讓自己活得更自在的人
✨ 你/妳值得被愛,也值得成為真正的自己!
📩 立即報名,和我們一起探索內心,從她的愛中獲得真正的自由與平靜!
主辦單位:特殊情緒心理諮商所
對象:18歲以上,不限男女。欲了解與母親關係,及在關係中如何受母親影響者。
時間:週六下午14:00-16:00
日期:114/3/8、3/15、3/22、4/12、4/19、4/26(共六堂)
主講:陳郁方、楊媛源 講師
- 陳郁方
- 學歷: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所。
- 經歷:兒童及少年安置機構 生活輔導人員/ 振興醫院精神醫學部 /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思想起心理治療中心。
- 楊媛源
- 學歷: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所。
- 經歷:振興醫院精神醫學部 /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思想起心理治療中心。
收費:原價9000元/6堂,早鳥(2/14前報名)/兩人同行/舊生享優惠價8000元/6堂
人數:4-8人(未滿4人恕不開課,8人額滿)
地點:特殊情緒心理諮商所(台北市大安區復興南路一段380號3樓),近台北市捷運大安站
洽詢電話: (02)2325-0206
加入官方LINE詢問:@uepsy
報名方式:1.填寫google表單報名。→ 2.根據表單所提供的「匯款資訊」,完成繳費。→ 3.三個工作天內收到承辦單位確認函。→ 4.正式報名成功。
匯款資訊:
- 第一銀行 007
- 帳號:113-10-098508
- 戶名:特殊情緒心理諮商所
注意事項:114/3/1 截止報名
#特殊情緒心理諮商所 #課程講座
Learn More每片新葉都是一次成長的痕跡
影片由諮商所種植的斑葉紫柄觀音蓮實際拍攝
當你觀察植物的新葉從萌芽到展開的過程,你是否感受到其中的生命力與希望?這段看似簡單的生長,實則蘊藏著與我們內心成長相似的道理。
植物在適合的環境中茁壯,經歷陽光、雨水的滋養,也要承受風雨的洗禮。心理諮商的歷程正如同植物的生長,我們需要一個安全、支持的環境,讓內心那些被忽略的部分得以被看見與滋養。
每片新葉,都是一次突破
當新葉慢慢展開,象徵著突破的勇氣。或許那片新葉的誕生,經歷了根部深處的努力,就像我們在諮商中學會面對傷痛,讓內在的自我重獲自由。每一次勇敢地直面內心,都是新葉綻放的過程。
陽光與雨露:支持與接納的力量
植物需要陽光的溫暖與雨露的滋潤,才能茁壯生長。心理諮商則提供了支持與接納的空間,讓我們學會正視自己的情緒,接納不完美的部分。當你感受到自己被理解,便能逐步滋養內心的力量。
耐心等待,成長自然發生
植物的成長是緩慢而穩定的,我們也一樣。心理諮商的過程或許需要時間,但正是這份耐心,讓內心的改變逐漸浮現,最終成為你生命的一部分。就像每一次新葉的誕生,都是經歷了漫長等待後的驚喜。
這段縮時攝影記錄的,是植物成長的過程,也是我們內心成長的隱喻。無論你的生命正處於哪一個階段,記住:只要給自己時間與愛,每一片新葉,都將成為你的故事。
🌱 相信生命的韌性,也相信自己成長的力量。
Learn More
關於特殊情緒的小故事
我成為心理師後,一位相識多年的朋友,在聚餐尾聲告訴我,年輕時的他也曾去心理諮商。我的朋友高帥挺拔、風趣幽默,我不禁去想像二十幾年前,就讀台大的他,人生遇到了什麼?我問他感覺怎麼樣?他說很好,幫助我很多,說著說著,他從皮夾的裡夾層,拿出一張名片,正是二十幾年前那位與他諮商的心理師的名片。
多年來,皮夾換過,女友換過,長相也都不同,這張名片始終在他身邊。
這件事情,一直是成為心理師後,對我最重要的指引:
陪伴一個人,可以有這樣深刻的感受,可能在這麼多年後仍有影響,這張名片提醒我,這份工作,一定要走在正道上。
誰會來諮商?會不會引人側目
通常被問到這個問題後,對方很常再問另一個問題?是不是他/她有病?
其實不是的,不是人不會生病,也不是不可以生病,而是這個「以為有病」的疑惑,能不能被好好的傾聽與理解,才有機會澄清誤會、或是照顧傷口、預防擴大。
每當回想起晤談過程,不同的生命在困難裡面,仍想要為自己的信念堅持,仍保有對自己的好奇,仍願意去探索意義的微光,他們其實活的很堅實、他們正試著擺脫別人的眼光,他們是在為自己閃耀。


@uep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