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的夜晚是「數羊」還是「焦慮循環」?3分鐘找出失眠真相
數過一千隻羊仍清醒瞪著天花板?
明明累到頭痛,大腦卻像失控的跑馬燈?
早上靠三杯咖啡硬撐,深夜又陷入「睡不著→更焦慮」的死循環?

你是否總在愛情裡「過度充電」?那些不安的訊號,正在消耗你的關係能量
「傳了訊息卻已讀不回,是對方在生氣嗎?」
「他今天沒說晚安,是不是不愛我了?」
「如果表現真實情緒,會不會被討厭?」
在親密關係中,你是否經常陷入這些「情感電量焦慮」?明明渴望靠近,卻又怕受傷而緊抓不放;明明需要安全感,卻用爭吵測試對方的愛。這種「愛得越深,痛得越重」的循環,可能與你的 「焦慮型依附風格」 息息相關。
Learn More
當心理師只需專注療癒,您將遇見更有溫度的對話
在成為心理師的路上,需要數千小時的專業淬鍊、無數次自我叩問的勇氣,才能換來與您相遇時的那一張座椅。正因我們深知這份專業的珍貴,我們選擇用最純粹的方式守護這份相遇
Learn More
自律的真正意義:從羨慕別人的健身成果到成為更好的自己
從健身房的一瞥開始
每天清晨,當你拖著疲憊的身體走進健身房,總會看到那些身材健美、動作熟練的人。他們的肌肉線條分明,舉重時的專注神情令人敬佩,甚至連呼吸的節奏都顯得從容不迫。你忍不住羨慕他們的成果,心想:「如果我也能像他們一樣堅持鍛鍊,該有多好。」然而,當你低頭看看自己的訓練日誌,卻發現上面寫滿了斷斷續續的記錄,甚至還有好幾天是空白的。這種對比讓你感到沮喪,甚至開始自我懷疑:「為什麼我就是做不到?是不是我天生就不夠自律?」
這種情境並不陌生。健身房不僅是鍛鍊身體的地方,也是我們內心世界的一面鏡子。在這裡,我們不僅看到了別人的成果,也看到了自己的掙扎。然而,真正值得思考的問題是:我們羨慕別人的自律,到底是為了成為像他們一樣的人,還是為了成為更好的自己?
羨慕背後的心理:從比較到自我否定
羨慕是一種自然的情感,但它也可能成為我們成長路上的絆腳石。當我們看到別人自律的成果時,腦海中往往會浮現一種比較的心態:他們的成功彷彿成為衡量我們價值的標準。然而,這種比較往往忽略了一個重要的事實——每個人的起點、目標和生活背景都不盡相同。健身房裡的那位「自律達人」或許已經堅持訓練了數年,而你可能才剛剛開始;他們或許有專業教練的指導,而你可能還在摸索適合自己的方式。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種比較心態可能源於我們的「社會比較理論」(Social Comparison Theory)。心理學家費斯汀格(Leon Festinger)指出,人們傾向於通過與他人比較來評估自己的價值。然而,當這種比較變成單向的「向上比較」(upward comparison),即只關注比自己優秀的人時,我們很容易陷入自我否定,甚至放棄努力。這種心態在健身這樣的領域尤為明顯,因為成果是可見的、具體的,對比之下,我們的不自律似乎變得更加「罪不可赦」。
精神分析的視角:自律與內在衝突
要理解為什麼自律對我們來說如此困難,或者為什麼我們總是陷入與別人的比較之中,可以從精神分析的視角來尋找答案。精神分析學創始人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將人的心理結構分為三個部分: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這三者的交互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們的行為模式,包括自律的能力。
- 本我(id):本我是我們的原始衝動,尋求即時滿足。在健身的例子中,本我可能會說:「今天太累了,休息一天沒關係吧?」或者「吃塊蛋糕又不會怎麼樣。」這種衝動讓我們傾向於放棄計劃,選擇眼前的舒適。
- 超我(superego):超我是我們的道德感和理想標準,代表社會規範和自我期望。當我們看到健身房裡的「自律達人」時,超我可能會說:「你應該像他們一樣努力,否則你就是個失敗者。」這種內在的聲音雖然能激勵我們,但過度嚴苛的超我也可能帶來壓力,甚至導致自我否定。
- 自我(ego):自我是調節本我和超我之間衝突的執行者,遵循現實原則來制定可行的計劃。自律的本質,正是自我在這場內在衝突中找到平衡的能力。然而,當我們過分專注於與他人的比較時,自我可能會不堪重負,導致我們要麼過度壓抑本我的需求(例如過度訓練而導致身體受傷),要麼完全屈服於本我(例如放棄健身計劃)。
從精神分析的視角來看,羨慕別人的自律成果,實際上可能是我們內在衝突的投射。我們將自己的不足投射到他人身上,將他們的成功視為對自己價值的否定。然而,這種投射並不能幫助我們變得更自律,反而可能讓我們陷入惡性循環:越是比較,越是感到無力,越是放棄努力。
自律的真正意義:成為更好的自己,而非成為別人
要打破這種比較的陷阱,我們需要重新定義自律的意義。自律並不是為了成為健身房裡的那個「完美的人」,也不是為了贏得別人的讚賞。自律的真正目標,是成為更好的自己——一個更健康、更自信、更能掌控自己生活的人。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自律的核心在於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研究表明,當我們的行為由內在動機驅動時,例如為了提升健康、增強自信或實現個人價值,我們更有可能堅持下去。相反,如果我們的動機只是為了與他人比較,或者為了獲得外在的認可(extrinsic motivation),這種自律往往難以持久,因為它依賴於外在的標準,而非內心的滿足。
回到健身的例子,與其羨慕別人的身材或訓練成果,不如問自己:我為什麼想要健身?是為了讓自己更有活力,能更好地陪伴家人?還是為了提升自信,讓自己更有勇氣面對生活的挑戰?當你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時,自律就不再是一場與他人的競賽,而是一段屬於自己的旅程。
如何走向健康的自律:從小處著手,平衡內在需求
從不自律走向自律並非一蹴而就的過程,但它是完全可能的。以下是一些實用的建議,結合心理學和精神分析的觀點,幫助你在健身或其他領域培養健康的自律:
- 從小處著手,建立信心
心理學研究表明,小的成功經驗可以增強我們的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即相信自己有能力改變。例如,不要一開始就計劃每天健身一小時,而是從「每周運動兩次,每次15分鐘」開始。當你完成這些小目標時,記錄下來,並給自己一點正向回饋,例如告訴自己:「我做到了,這是很好的開始。」 - 平衡本我與超我的需求
從精神分析的視角來看,過度壓抑本我的需求可能導致反彈,例如暴飲暴食或徹底放棄計劃。因此,健康的自律需要在滿足即時需求和追求長期目標之間找到平衡。例如,你可以在健身計劃中加入適度的「獎勵時間」,比如完成一周的訓練後,允許自己享受一頓喜歡的餐點。這種平衡能讓自律變得更可持續,而非一種痛苦的折磨。 - 避免完美主義,接受不完美
過度嚴苛的超我可能導致完美主義,讓我們陷入「全或無」的思維:一旦計劃稍有偏差,就覺得自己徹底失敗。記住,自律的過程本來就充滿起伏。例如,如果你某天因為工作繁忙而錯過了健身,也不要苛責自己,而是告訴自己:「錯過一天並不代表我失敗,明天我可以重新開始。」 - 專注於過程,而非結果
當我們過分關注結果(例如「我要練出六塊腹肌」)時,容易因為進展緩慢而感到挫敗。相反,試著專注於過程,例如記錄每天的努力(「我今天完成了30分鐘的運動」),並為自己的堅持感到驕傲。這種過程導向的心態能讓自律變得更輕鬆,也更有意義。
當自律的挑戰需要更多支持:尋求專業的心理諮商
有時候,我們的不自律可能不僅僅是缺乏動機或習慣的問題,而是與更深層次的心理因素有關。例如,童年時期的經歷可能影響了我們的自我價值感,讓我們在面對挑戰時容易自我否定;或者,長期的高壓生活可能導致情緒耗竭,讓我們難以集中精力實現目標。這些問題可能超出了個人努力的範疇,需要專業的幫助來探索和解決。
這正是心理諮商的價值所在。在專業的心理諮商中,你可以與諮商師一起探索不自律背後的深層原因,例如內在衝突、情緒困擾或未被滿足的需求。諮商師不僅能幫助你理解自己的心理結構(例如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動態平衡),還能提供個性化的策略,幫助你建立健康的自律模式。無論你的目標是堅持健身、提升工作效率,還是改善生活品質,心理諮商都能成為你成長路上的強大支持。
結語:讓自律成為一場屬於自己的旅程
自律從來不是為了成為別人眼中的「完美之人」,而是為了成為更好的自己。當你再次走進健身房時,不妨放下與他人的比較,專注於自己的每一步進展。記住,每個人的旅程都是獨一無二的,你的努力和堅持本身就是一種成功。
如果你發現自律的過程充滿挑戰,或者你希望更深入地探索自己的內在世界,歡迎來到我們的心理諮商所。我們的專業團隊將陪伴你一起面對挑戰,找到屬於你的自律之道,讓你不僅能在健身房中找到自信,更能在生活的各個領域成為更好的自己。請隨時聯繫我們,讓我們成為你成長路上的夥伴!
Learn More
為什麼你總在深夜單曲循環老歌?——或許你的潛意識在等你『聽見』自己
深夜加班結束,你習慣性點開播放列表,又一次循環起學生時代的老歌。
明明新歌層出不窮,但那些熟悉的旋律一響起,彷彿瞬間被拉回二十歲的夏夜——風是輕的,夢是亮的,未來是觸手可及的。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人越成熟,越偏愛『過去的音樂』?
——或許答案藏在你的『潛意識』裡。
「旋律裡藏著未被察覺的『自我』」
心理學研究發現,人對音樂的偏好與潛意識中的情感記憶緊密相連。年輕時聽的歌,往往綁定著強烈的情感體驗:初戀的心動、畢業的迷茫、追夢的熱血……這些記憶雖被時間沖淡,卻以旋律為鑰匙,深鎖在潛意識中。
「聽老歌,是潛意識的『安全模式』」
精神分析認為,人會無意識重複熟悉的體驗來迴避未知的焦慮。老歌帶來的確定感,像一張心理安全網:你早已知道下一句歌詞、每一段節奏,甚至當年聽歌時的心情。這種“可控感”,恰恰是成年後面對生活壓力時稀缺的慰藉。
「沉迷過去,可能是潛意識的求救信號」
若你發現:
- 只聽老歌,排斥新事物
- 回憶過去時帶著強烈遺憾或失落
- 對當下生活充滿疲憊與疏離感
——這或許是潛意識在提醒你:某些未被處理的情緒(如未完成的夢想、壓抑的渴望、未被療癒的創傷),正在影響你接納當下的能力。
「潛意識的『慣性』如何困住我們?」
精神分析中的“防禦機制”理論指出,人會無意識用舊模式應對新問題。這些模式年輕時或許有效,但成年後可能成為自我成長的枷鎖。
「心理諮商不是『治病』,而是幫你翻譯潛意識的『密語』」
在諮商室裡,我們常看到類似場景:
- 一位反覆聽《後來》的來訪者,終於看清自己對“錯過”的執念;
- 一位沉迷90年代搖滾的父親,在諮商中重新觸碰被壓抑的自我理想。
精神分析式的諮商,就像一場潛意識的考古—— 通過你的音樂偏好、夢境、甚至口誤,我們一起探索那些被忽略的內心腳本,找到困局的源頭。
如果你也:
- 總在不自覺中活成過去的『慣性』
- 渴望改變,卻不知從何開始
- 想真正聽懂內心『未被播放的旋律』
不妨走進諮商室,給自己一次與潛意識對話的機會。
我們陪你解讀潛意識的聲音,讓過去的旋律不再只是逃避的BGM,而是成長的序曲。
Learn More
從股市震盪到心情波動:找到屬於你的「心理資產配置」
最近的美股行情,就像一場情緒的雲霄飛車——暴跌時的恐慌、反彈時的期待,讓許多投資人深刻體會到:原來股價的波動,與心情的起伏如此相似。
◆ 你的心情是哪一種「股票」?
藍籌股型心情:穩定、低波動,面對震盪仍能保持冷靜
成長股型心情:偶爾劇烈起伏,但長期趨勢向上,充滿韌性
高槓桿型心情:大起大落,可能一天內從極度樂觀跌入絕望深淵
◆ 市場反彈啟示錄:情緒也需要「停損點」與「加碼點」
就像專業投資人會根據風險承受度調整資產配置,我們也該為自己的情緒設定「心理槓桿」:
停損點:當焦慮值超過某個閾值,立即啟動「情緒急救包」
加碼點:在平靜時刻,投資於自我照顧(如冥想、運動等紓壓活動)
分散風險:建立多元情緒支持系統(家人、朋友、專業諮商)
◆ 當市場反彈,別忘了修復你的「心理淨值」
我們提供:
✓ 專屬心理師一對一諮詢
讓你在市場回穩的同時,也找回內心的平衡。
預約專線:(02) 2325-0206
官網立刻預約:https://uepsy.com/index.php/reservation/

從新創圈悲劇談自我覺察的重要:認識特殊情緒,避免衝動行為
案件引言
近期台灣新創圈發生一起震驚社會的悲劇事件:台北某科技新創公司的創辦人竟在辦公室持刀殺害了公司的技術長。據報導,兩人長期不和,技術長在離職前夕於公司群組發表了一篇長文,透露自己長期受到羞辱與職場霸凌,創辦人不滿這篇公開的「告別文」,情緒失控下竟做出極端暴力行為,最終釀成無可挽回的傷害。這起事件令人震驚與惋惜,也引發一個沉重的問題:我們該如何覺察自己的情緒,避免類似的衝動悲劇再次發生?
自我覺察的重要性
什麼是自我覺察? 自我覺察指的是對自己的內在狀態、情緒變化以及想法有所察覺和理解的能力。簡單來說,就是隨時留意自己的心情和反應,就像在心裡裝了一面鏡子,能夠照見自己當下的情緒狀態。例如,你能夠意識到「我現在很生氣」,或注意到自己心跳加速、手心出汗,了解到這可能是緊張或焦慮的跡象。自我覺察並不要求情緒立刻消失,而是先認出情緒的存在和強度,明白「我在經歷什麼情緒」。
為什麼我們需要認識自己的情緒? 因為情緒就像我們內心的氣象報告,影響著我們的判斷和行為。如果能及時察覺情緒,我們就有機會在情緒失控前做出調整。例如,當我們意識到自己正在憤怒,我們可以選擇先深呼吸或暫時冷靜,而不是立刻採取可能後悔的行動。相反地,如果缺乏自我覺察,情緒在我們不知不覺中悄悄累積,我們可能突然在某一刻被情緒「接管」。當我們無法察覺自己正在累積負面情緒時,後果可能像壓力鍋爆炸一樣可怕——平日隱忍的情緒終於爆發,導致我們做出衝動或極端的舉動。很多人事後回想會說:「我當時壓根沒意識到自己那麼生氣。」這正是缺乏覺察的結果。我們需要自我覺察,才能在情緒還在可控範圍時採取行動,避免讓一時衝動造成終身遺憾。
特殊情緒的識別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情緒不僅有喜怒哀樂這些明顯的感受,還有一些特殊情緒往往容易被忽視或壓抑。所謂「特殊情緒」,指的是那些不那麼明顯,但持續存在內心深處、影響我們行為的情緒。常見的例子包括:
- 被忽視的憤怒:有時候我們心中其實很生氣,卻告訴自己「沒事,我不在乎」。例如在工作場合,主管多次無理指責你,你表面強裝鎮定,內心的怒火卻一點點被忽視地累積起來。長期下來,被壓抑的憤怒可能在某個引爆點突然爆發,使我們對一件小事失控地大發脾氣,甚至做出過激的舉動。
- 隱藏的焦慮:很多人習慣把擔心和不安藏在心裡,表面上故作堅強。比如你對未來的經濟狀況感到焦慮,夜裡常常失眠,但白天仍勉強自己「別想太多」。這種隱藏的焦慮可能導致身體緊繃、心神不寧,讓人變得易怒或疲憊,影響日常生活表現。長期的焦慮若未被正視,可能引發恐慌發作或讓我們在壓力下做出不理性的決定。
- 長期壓抑的委屈:當一個人長期感到被誤解或不被重視,心中會累積一種委屈和怨懟。如果這種委屈一直沒有表達出口,它不會消失,反而會暗中改變我們看待世界和他人的方式。比如在感情關係中,長年承受著對方的忽略卻不敢表達不滿,終有一天可能因一件小爭執就情緒潰堤,說出許多傷人的話甚至毅然決然地結束關係。這些反應看似突然激烈,其實是多年委屈累積的結果。
這些特殊情緒如何影響我們的行為? 它們就像我們內心埋藏的地雷,平時看不見,但一旦被踩到,就會引發巨大反應。被忽視的憤怒可能讓人忽然失去理智地爆發,隱藏的焦慮可能讓人頻頻逃避重要決策,壓抑的委屈則可能在關鍵時刻瓦解我們對他人的信任。一個人在長期累積負面情緒後,行為往往會失去平衡:要么過度激烈,要么消極退縮。就像此次新創公司悲劇中的創辦人,或許他長久以來也積累了對技術長的不滿與怒火,最終在情緒失控時釀成大禍。如果我們能及早識別自己內心的這些特殊情緒,其實就有機會提早化解矛盾、釋放壓力,不讓自己走到極端的一步。
從自我覺察到行動
了解自己的情緒只是第一步,接下來更重要的是在察覺情緒後做出適當的行動來管理情緒,防止事情惡化。當你發現自己陷入強烈的情緒時,可以嘗試以下幾種處理方式:
- 停下來,暫時脫離現場:當情緒在瞬間被點燃時,先不要急著做出反應或決定。給自己一點時間和空間離開讓你情緒高漲的情境。例如,跟他人爭執時先暫停對話,深呼吸幾下,或者走到室外呼吸新鮮空氣。這種短暫的退出可以防止我們在氣頭上說出傷人的話或做出衝動的事。
- 面對並表達情緒:找到安全的方式來抒發你此刻的感受,而不是硬生生地把情緒壓回去。你可以試著對自己承認:「我現在真的很生氣/難過/害怕。」必要時,可以把情緒寫在紙上或手機備忘錄裡,或者找一位信任的朋友傾訴。透過語言或文字把情緒表達出來,有助於釐清情緒從何而來,也讓我們感覺不那麼孤單無助。
- 冷靜後理性思考:待情緒最強烈的高峰過去後,再來處理引發情緒的問題。這時候你的理智頭腦比較能發揮作用,可以試著想想:「是什麼事情引發我的情緒?我可以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如果是人際衝突,冷靜下來後再與對方溝通,表達你的感受與想法,同時也聆聽對方的觀點。冷靜時的對話往往比情緒激動時有效得多。另外,也可以運用問題解決的方式,列出可能的解決方案,評估其中的利弊。透過理性思考,我們將情緒轉化為行動的動力,而不是讓情緒操控我們的行為。
有時候,光靠自己的力量處理情緒仍然覺得困難,這並不丟人。那麼,什麼時候應該尋求專業協助呢? 當你發現以下情況時,尋求心理專業人員(諮商心理師、臨床心理師或精神科醫師)的協助可能是明智的選擇:
- 情緒長期失控或影響生活:如果你經常陷入憤怒、悲傷或焦慮的漩渦,並且這些情緒已經持續一段時間影響到你的睡眠、食慾、人際關係或工作學業表現,表示你可能需要外界的幫助來走出這種惡性循環。
- 有衝動傷害自己或他人的念頭:一旦出現想要自殘、自殺的念頭,或是想要暴力傷害他人的衝動,都屬於紅色警戒訊號,表示你的內心壓力已經超出負荷。此時務必立即尋求專業協助,讓專業人士來保護你的安全、協助你度過危機。
- 身邊的人也發現你狀況不對勁:有時候旁觀者清,如果親友多次反映「你最近是不是壓力太大、情緒不穩定,要不要找人聊聊」,請不要忽視他們的擔憂。身邊人的關心可以是一面鏡子,反映出我們可能尚未覺察到的問題。如果連周圍的人都感受到你的狀況異常,那就是值得重視的訊號。
勇於尋求協助其實是負責任的表現——對自己的人生負責,也對關心你的人負責。專業的心理協助可以提供一個安全、保密的空間,讓你暢所欲言地表達內心的壓力和情緒。透過專業人員的引導,你可以學習更多情緒調節的方法,找到問題的根源,甚至發掘之前沒注意到的內在情結。當情緒巨浪來襲時,有專業人士相伴,你不用孤軍奮戰。
結論與行動建議
每個人都難免會遇上情緒風暴的時候,我們無法避免所有讓人生氣或難過的事情發生,但我們可以學會更好地與自己的情緒相處。自我覺察正是這條路上的明燈:透過培養對情緒的敏銳度,我們才能及早發現內心的「天氣變化」,提早拿傘或避雨,免得讓小雨演變成毀滅性的颱風。在閱讀這篇文章的此刻,不妨靜下心來問問自己:我的內心最近天氣如何? 是否有哪種情緒一直反覆出現,或者有什麼感受被我壓抑在心底許久了?試著給自己的情緒一點關注,如同關心朋友一樣去關心自己的感受。你可能會發現,光是承認「是的,我最近壓力很大,總覺得委屈」,心裡就已經舒緩了不少。
最後,我們想鼓勵每一位讀者勇敢面對內在的困境,因為逃避和隱忍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反而可能讓問題變得更複雜。如果你在自我覺察和情緒調節的過程中,發現自己仍然感到迷惘或無力,我們歡迎你前來 特殊情緒心理諮商所 尋求協助。我們的專業團隊深刻理解各種「特殊情緒」背後的辛酸與掙扎,致力於提供一個讓你放心傾訴和探索自我的安全空間。我們將協助你一步步提升自我覺察,學習更健康的情緒管理方法,並一起找出生活中令你困擾的症結。透過專業的心理諮商,你將有機會更深入地了解自己,逐漸重拾內心的平衡與力量,讓情緒不再主宰你的人生。希望透過自我覺察和適當的協助,每個人都能把悲劇的可能性降到最低,擁有更平和充實的生活品質。
記住,情緒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對情緒的無知與忽視。從今天開始,試著做自己情緒的觀察者和照顧者吧!當我們願意傾聽內心的聲音,學會覺察並接納自己的種種情緒時,衝動與失控就有機會被轉化為理解與成長。我們真心希望,每個人在情緒的道路上都能少走一些冤枉路,多一份自我理解,遠離那些令人遺憾的衝動行為,朝著更健康快樂的人生邁進。
Learn More
妳不必一直堅強:看見女性情緒勞動背後的真實需求
在台灣的社會裡,女性經常扮演著溫柔、體貼與照顧他人的角色,無論是在家庭、職場或人際關係中,都被期待要懂得「察言觀色」、維持和諧氣氛、安撫他人情緒。這種看不見的工作,我們稱之為「情緒勞動」(emotional labor)。
妳是否曾經經歷這些情境?明明很疲累卻還要微笑面對家人;職場上明明受了委屈卻仍要壓抑情緒,避免被標籤為情緒化或不專業。這些日積月累的情緒勞動,無形中耗損了許多女性的心理健康,造成了焦慮、憂鬱、疲勞甚至失去自我的感受。
然而,社會刻板印象又往往讓妳誤以為,「堅強」就是把情緒藏起來。但事實是:壓抑情緒並不是真正的強大,懂得察覺並面對自己的情緒需求,才能走向內在真正的平衡與力量。
妳的情緒,需要一個被看見、被理解與被接納的空間。
「特殊情緒心理諮商所」深刻了解女性所承受的情緒勞動與社會期待。我們致力提供溫暖、安全與專業的心理諮商服務,幫助妳從繁重的情緒勞動中解放,找回妳內在真正的聲音,陪伴妳建立更自在、更真實的自己。
妳值得擁有更自在的生活,不必再一個人默默承擔。讓我們一起,走向情緒自由的旅程。
特殊情緒心理諮商所,永遠陪伴每一個想要看見自己的妳。
Learn More
週末,留一段時間給自己 —— 新增 週六上午10點至下午6點 服務時段
給總是忙碌的您:
上班族|加班趕專案,下班只剩疲憊
學生族|課業社團兩頭燒,壓力無處釋放
───
我們聽見了您的需求,
自3月1日起,新增 週六上午10點至下午6點 服務時段,
讓您不必請假、不必趕時間,
在週末的安靜時光裡,
與專業心理師一起梳理情緒,找回內心的平衡。
───
🕰️ 調整後營業時間
週一至週五|13:00-21:00
週六|10:00-18:00
(週日公休,維持預約彈性調整制)
───
為什麼選擇週末諮商?
✅ 不用擔心請假影響工作或課業
✅ 週末心情放鬆,更適合深度對話
✅ 專屬時段,避開平日匆忙感
🌐 線上登記|https://uepsy.com/index.php/reservation/
📍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復興南路一段380號3樓
───
讓週末,成為療癒自己的開始
無論是工作壓力、學業焦慮,
還是人際關係的困惑,
我們都在這裡,陪您一起面對。
Learn More